山东理工大学创建于1956年,坐落在齐国故都、中国陶瓷名城、世界足球起源地——山东淄博,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35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800余人。学科涵盖工学、理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9个门类。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2个。有本科招生专业73个,其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始建于1976年,现有教职工149名,其中,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人,国家重点工程人才专家1人,泰山系列人才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教授21人,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5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3人,博士生导师30人。现有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高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3个。
学院具备“本-硕-博-博士后”完整的人才教育和培养体系,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电气工程、控制工程和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学位授权点。建有山东省智能电网及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分布式电源并网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压电网暂态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球能源互联网(山东)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平台。
学院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师范)等6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本科生3000余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9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十三五”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已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为2010年国家特设专业,2017年山东理工大学新增专业, 2018年国家教育部首批认定新工科专业。自动化专业2011年入选山东省特色品牌专业,2013年获批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工程辐射专业,2016年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支撑专业,2020年入选山东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2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4入选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专业发展支持计划,2019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已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信工程专业始建于1992年,1993年开始专科招生,1998年开始本科招生,是山东省最早建立的通信工程专业。1998年至2011年期间招收国防生,2017年开始本科一批志愿录取,2000年获批山东省试点专业重点建设项目,与英国约克大学、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电子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是山东省新增职业技术师范类本科专业,依托我校首批国家级电子信息类“双师型”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学院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普通本科专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强化技术性、职业性、师范性三性一体,实施“双师型”、“一体化”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创新模式,培养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电子信息类“双师型”职教师资。
学院承担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2项,科技部中英合作科技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子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以及山东省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工程、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电网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等纵横向课题40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奖励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国家规划教材4部,其他各类教材30余部。作为召集人制定国际标准1项、牵头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及团体标准5项。
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拥有非常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基础理论和专业相关知识扎实,可以胜任所聘岗位的教学科研工作;身心健康。
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学术前沿、具有世界一流学术水平、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杰出人才。
学术造诣高深、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具有带领本学科赶超或引领国际领先水平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带领学术团队协同攻关的国家级领军人才;海外高水平大学知名教授。或相当水平优秀人才。
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学术成果、有较强的团队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带领或协助本学科赶超或保持领域内领先水平能力的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青年项目及省部级拔尖人才等;在海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担任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方面技术职务,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学术成果的拔尖人才。或相当水平优秀人才。
其中副教授年龄一般在45周岁以下,业绩特别突出且属于急需紧缺学科专业的,年龄可适当放宽。
A类: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主持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并发表高水平论文,或取得其他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或成果转化及应用突出;在海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取得博士学位,具有3年及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或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具有正式教学科研职位。或相当水平优秀人才。
B类: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主持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并发表高水平论文,或取得其他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或成果转化及应用突出;在海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取得博士学位,或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或入选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青年学者。或相当水平优秀人才。
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的博士、博士后;业绩特别突出且属于急需紧缺学科专业的,年龄可适当放宽,但一般不超过38周岁。
A类:创新发展的潜在能力大,在本学科领域取得高水平代表性成果,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具有获得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的能力;学校学科专业发展急需紧缺,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或相当水平人才。
B类: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在本学科领域取得较高水平代表性成果,一般应主持或参与教学科研项目或有重要社会服务经历,具有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的能力。或相当水平才。
C类:在本学科领域取得较高水平业绩成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能胜任教学科研工作。或相当水平人才。